白癜风能治好吗 https://m.39.net/pf/bdfyy/zqbdf/李适之在《长安十二时辰》中不是主角,然而他在剧中的作用不小,他是太子党的成员,他为了保太子与林九郎争斗。
那么历史上的李适之是不是太子党的成员,是不是也为了保护太子与李林甫争权呢?
历史上李适之是和李林甫争斗,但最后的结局是自杀,那么说明李适之斗不过李林甫,李适之为什么斗不过李林甫呢?主要是三方面的原因。
李适之入仕
1.遭人嫉妒
李适之最后自杀,起因就是遭到李林甫的嫉妒。李林甫我们知道,他为人奸诈,狡猾,排除异己。
那么李林甫为什么会嫉妒李适之呢?因为李适之的出生比李林甫高贵,李适之的爷爷是唐太宗的嫡长子李承乾,也就是说李适之是唐朝皇帝的后裔,而李林甫只是一个唐朝藩王的后裔,所以出生地位上李适之是高于李林甫的。
其次,李适之进入仕途后,无论是在地方上,还是在朝廷上都做出了政绩。例如,李适之先后在湖州,武陵,通州,秦州,陕州,河南等地出任地方官,他为官清正廉明,为人宽和,颇受百姓爱戴。
李适之出任地方官
唐玄宗知道后就又委任他治理谷水和洛水的水患,他修堤坝防洪很成功,唐玄宗于是就升任李适之为御史大夫。在宰相牛仙客去世后,李适之就成为了宰相,兼兵部尚书,封渭源县开国公。
李林甫见到李适之功劳大,政绩好,还加官进爵,就担心李适之会与他争权,再加上李适之出生比李林甫好,这样就引起了李林甫对李适之的嫉妒,因此李林甫认为只有陷害李适之,把李适之拉下马,他才能受到唐玄宗的重用。
所以,李适之遭到了李林甫的嫉妒是导致李适之最后自杀的一个主要原因。
李适之出任宰相
2.为人疏忽大意
李适之成为宰相时,李林甫也是宰相了,因此两人开始争权。然而李适之有一个缺点,就是为人很疏忽大意,他知道李林甫与他争权,就应该提防李林甫,但是他却没有这样做。
例如,李林甫有一次告诉李适之华山有金矿,可以开采,但是皇帝不知道。李适之一听不加思索,认为这是个立功的机会,便在第二天上朝时,将这个情况上奏给了唐玄宗,唐玄宗就问李林甫,李林甫认为,华山是唐玄宗的命山,不能开凿,所以他才没有上奏。
这样唐玄宗就认为李适之考虑问题有所欠缺,对李适之也就开始疏远了。后来李适之被罢相,改任了太子少保,但此时的李适之却不接受教训,以为这样就安全了,于是就开始宴请亲朋好友,行事较为高调。
李适之被贬
李林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他抓住机会,上疏唐玄宗,说李适之与韦坚等人结党,还勾结前太子李渶,唐玄宗大怒,于是把李适之贬为了宜春太守。
李适之的疏忽大意给了李林甫陷害他的机会,让唐玄宗更相信李林甫。李林甫和他争权,他就应该考虑李林甫对他说的话和做的事,开金矿这样的好事,李林甫怎么会告诉他呢?
罢相后,李适之就应该警惕了,他反而觉得更安全了,他认为他不是宰相了,也不参与争权夺利了,就不会威胁到李林甫,可以呼朋唤友过快乐日子了。
可是李林甫要排除异己,这个问题是李适之没有考虑到的,才被李林甫陷害,所以李适之的为人为他最后自杀埋下了祸根。
唐玄宗对李适之不满
3.胆小
李适之最后自杀的直接原因就是胆小,他以为一味地退让,就能保命,但适得其反。例如,李林甫为了专权,就开始排除异己。
他陷害陇右节度使皇甫惟明,刑部尚书韦坚,户部尚书裴宽,京兆尹韩朝宗等人,这些人都与李适之有交往。李适之就开始害怕了,就上疏请求辞去宰相之职,唐玄宗同意了,让他做了太子少保。
这还没完,后来,李林甫陷害李适之说他结党营私,因此被贬为宜春太守,接着李林甫派人把韦坚等人害死,李适之也害怕了,自己服毒自杀了。李适之的胆小使得李林甫顺利地独掌大权,让亲着痛仇者乐,此举不明智。
李适之前往宜春
《长安十二时辰》中李适之是为了保太子与林九郎争,而历史上的李适之不是为了太子与李林甫争,他只是和太子党的成员有来往,后来又担任了太子少保,而且李适之先前也是宰相,又有功绩,出生也好,所以这样他就成了李林甫的攻击对象,因为李林甫要排除异己,陷害太子,那么只要是不支持他的人都是他的敌人。
李林甫这个人心比较狠毒,只要不是自己人,都要除掉,然而李适之为人疏忽大意,又胆小怕事,李林甫就从他身上下手,打开突破口。
李适之开始退让
李林甫还没想杀李适之,结果李适之自杀了,成全了李林甫专权的意图。李适之的自杀也告诉我们,一个人为人处事要谨慎小心,别人对自己说的话,做的事要加以分析推敲,不能盲目听从。
我们在工作中取得了成绩,行事也要低调,以免产生别人对自己的嫉妒。所以我们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工作中出现了问题,不能退让躲避,要用智慧解决问题,否则麻烦事会越来越多。
参考文献:《旧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新唐书.列传第五十六》
《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三十一》
(喜欢历史就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