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孟良崮纪念地祭奠张灵甫盛行成风,粟裕之子 [复制链接]

1#
北京专业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txbyjgh.com/

年10月18日,粟裕将军之子粟戎生给山东省军区司令部寄去了一封信件。信中,粟戎生控诉称,在山东省临沂市孟良崮战役纪念地内,有人竖起纪念碑在大肆吹捧、祭奠张灵甫。他认为这种行为是对纪念地的“玷污”。

事实上,早从数年之前起,民间就有人将张灵甫捧为“抗日十大名将”。西安市长安区灵应寺西侧的东大村公墓内,同样树立着一块《抗日名将张灵甫纪念碑》,一旁的宣传栏内还张贴着宣传文章,以赞颂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做出的杰出贡献。

那么问题来了,粟戎生为何要阻止民众祭奠一位抗日名将,甚至用上了“玷污”这样的尖锐词汇呢?这主要与孟良崮战役的特殊性有关。

年5月13日,陈毅、粟裕两位将军率领27万华东野战军,于孟良崮地区向敌军发起猛烈进攻。经过3天的激烈对战,我军一举歼灭3.2万敌军,将有着“国军五大主力之首”的第74师团灭,从而彻底扭转了华东战局。而张灵甫作为国军第74师师长,他同样命丧当场,终年44岁。

历史上对于张灵甫之死有三种不同的记载:一种称他是在战场上战死的;一种说他是在被我军俘虏后击毙;还有一种则认为张灵甫是兵败不屈、自杀成仁。

张灵甫

不论张灵甫究竟死于何种方式,有一点都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在孟良崮战役、在解放战争中,张灵甫是我军的敌人。

孟良崮那一战中,27万名解放军战士为抗击敌军而挥头颅、洒热血,整整名战士将生命献给了那片土地和人民。建国后,中央专门在孟良崮修建起了纪念碑、纪念馆和烈士陵园,以便让人们记住并祭奠这些英雄烈士。

然而,张灵甫的家人和部分民众竟在解放军烈士长眠之地,大肆宣扬、崇拜敌军将领。这种行为,又怎能不让粟戎生愤怒呢。而且还有消息称,张灵甫位于孟良崮的纪念碑,已经被不明人士打砸殆尽,足以可见大众对此的排斥。

或许有人会反驳称,一码归一码,大家赞扬的是抗战时期的张灵甫,不能将其与解放战争混为一谈。可事实上,就算以“立场不同”之名,排开解放战争时期的国共冲突。单看抗战时期的表现,张灵甫又真的足以被奉为“抗日名将”吗?

张灵甫,陕西省长安县人。他外形高大英俊,还是那个年代少有的北大历史系才子,妥妥的民国小说男主角的人设。只可惜由于家庭贫困交不起学费,张灵甫被迫中途退学,然后考入了受人尊敬还有津贴补助的黄埔军校,与开国元帅林彪同为四期学员。要知道,黄埔军校四期仅招收了人,分配到各省市的名额也就多人,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张灵甫的个人学识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张灵甫被编入了国民革命军第21师。在那个连基本的衣食住行都难以保障的年代,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就不多,军队内像张灵甫这样的名校高材生更是凤毛麟角。或许是吃到了学历的红利,张灵甫的提升速度相当惊人。

张灵甫在国军21师步兵排见习结束后,直接被任命为排长并率队参加北伐战争。按照相关史料的空白程度来看,张灵甫在北伐战争期间并没有什么出彩的战绩。但他却以此为跳板,成功转入了国民革命军第一师。

国军第一师有着“天下第一师”的美誉。年那场著名的中原大战中,国军一级上将胡宗南率领第一师力压其他军阀,帮助蒋介石赢得此战、一统中原。此后,第一师便成为了国军王牌部队,地位不言而喻。

年,年仅30岁的张灵甫就坐上了国军第一师独立旅第一团团长的位置,同时被提拔为国军上校。从一个没拿过刀枪的黄埔军校学员,到王牌部队上校团长,张灵甫仅花费了7年时间。

张灵甫飞速上位的背后,除了学识和能力的推动之外,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情商高。根据部分史料的记载,张灵甫为人处世儒雅谦和,打起仗来又一马当先。最重要的是,他比较服从上级命令,带给人一种值得信赖的观感。正因如此,张灵甫的上级们,无一不对他赞不绝口。“张灵甫杀妻案”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

年的一天,张灵甫突然在家中持枪杀害了吴海兰。吴海兰是张灵甫的第二任妻子,两人结婚三年,还育有一个女儿。传闻说,张灵甫是发现妻子出轨,一怒之下犯下凶案。也有人透露称,吴海兰偷了国军机密文件,张灵甫怀疑妻子是间谍特务才大义灭亲的。

总之,这场“军官杀妻案”是轰动了整个西安。包括张学良夫人于凤至在内,各界妇女联名上书妇女部长宋美龄,要求严惩凶手。在舆论和夫人的双重压力下,蒋介石很快就亲自下令,要求胡宗仁派人将张灵甫押至南京受审。

然而出于重视和偏爱,胡宗仁不忍心让张灵甫受囚犯之苦。两相权衡之下,胡宗仁竟给了张灵甫一些盘缠,让他自己前往南京。放眼古今中外,像这样让杀人凶手独自一人去接受审判的事例,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吧。从这件事就能充分看出,胡宗南对张灵甫的信任度有多高。

而张灵甫也没有辜负胡宗南的信任,他一个人愣是安安分分地上路了。期间因为盘缠耗尽,他还卖了几天字来筹集路费,兜兜转转2个多月才抵达南京。

张灵甫明智的选择,让他直接入了蒋介石的眼。虽说张灵甫因杀人罪被判入狱10年,但他其实仅仅坐了几个月的牢房,年初就被释放了。顺带着还官复原职,以国军第74军51师旅团上校团长身份,奔赴淞沪会战战场。这也是张灵甫参加抗日的起点。

之后,张灵甫有着一连串惊人的头衔。譬如“抗日十大名将”、“日军口中的第一军人”、“常胜将军”、“民国第一烈士”等等。可真实的张灵甫,其功绩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

抗日战争时期,张灵甫最辉煌、最亮眼的一战是“德安大捷”。众所周知,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歼敌最多、意义最重大的战役之一,此战直接将抗战推入了战略相持阶段,为最终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而德安大捷就发生在武汉会战期间。

那是在年秋季,日军山下兵团率先潜至了万家岭、张古山一带,企图等待时机切断国军主力的撤退路线。蒋介石收到情报后,立即指派74军51师师长王耀武开展反攻作战。

其中的张古山是万家岭战场的制高点,地势陡峭、易守难攻。而且当时,山下兵团的主力部队师团正驻扎在张古山阵地上。正当各将领为此苦恼万分之时,张灵甫站了出来。他发挥出了自己北大历史系才子的能力,提出了《三国演义》中名将邓艾偷渡阴平、从而灭掉蜀国的战术。张灵甫建议组建一支敢死队,从张古山后方偷袭日军。

虽说这个战术是当时最值得一试的方法,但在日军兵力、火力、战略优势均远远胜于国军的情况下,敢死队无疑等同于真的去送死,所以谁也不敢轻易应声。而张灵甫在王耀武认可此战术后,主动出面担起重任。他率领一支精锐小分队,从陡峭的峡谷上一路攀爬,竟真的乘敌不备夺回了阵地。

此后数日内,面对日军飞机大炮的疯狂反击,张灵甫也依然坚守阵地,拖着伤腿与日军血战5天5夜。最终,张灵甫成功守住了张古山,而国军也一鼓作气收复了九江以南的全部失地。

德安大捷让张灵甫一战成名,蒋介石等人对他也是越发看重。不过,德安大捷也是张灵甫在抗日战争中的巅峰了。

纵观我国开国将帅,哪一位不是战功显赫、战绩斐然。仅有一场德安大捷傍身的张灵甫,又怎会被人捧为“抗日十大名将”呢?这个结果主要是两个误导所致。

第一点是蒋介石等人对张灵甫的高度评价。

前面提到过,张灵甫在国军高层中,是一个极其讨喜的存在。从胡宗南、王耀武两任顶头上司到蒋介石,每个人都对他十分倚重。

据悉,张灵甫死后,蒋介石不仅亲手仗责了74师所在兵团的团长汤伯恩,还将张灵甫封为“民国第一烈士”,并将一艘军舰命名为“灵甫号”以示纪念。这般待遇无疑是极其少见的。

不仅如此,国军将领李延年还曾评价张灵甫称:“只要张灵甫整编的74师,10个这样的师就能安邦定国”。

国军高官的高度评价,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众对张灵甫的印象。毕竟全世界有几个军人,能给军舰冠以自己的名字呢。

另一个误导元素则是王耀武。

王耀武

王耀武是国军第74军的创设人之一,曾任第74军军长。年至年间,张灵甫虽一路从团长晋升到了74军副军长,同时获得了少将军衔。但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张灵甫都是王耀武的手下。

第74军是国军革命军中抗日战绩最为卓著的部队,没有之一。其还曾被授予军中最高奖赏“飞虎旗”。而王耀武作为74军的核心统帅,更是被冠以了“国民军长”的美誉,以及最高勋章的嘉奖。

部分网友在赞颂张灵甫时,经常会说:张灵甫参与指挥了淞沪会战、武汉会战、上高会战、南京保卫战等诸多经典战役,作战勇猛,战绩显赫。这种评价虽不算错,但着实有避重就轻之嫌。因为严格来说,这些战功都应该记在国军第74军头上,最大的功臣也是总指挥王耀武。作为一个小团长、小师长的张灵甫,独揽这些功绩,显然于理不合。

总结来说,张灵甫的确为抗击日军而受过伤、流过血、付出过努力,但他显然称不上是抗日名将。不仅如此,张灵甫本人的作为,更多的其实展现在解放战争时期与我军的对战中。譬如两淮保卫战期间,张灵甫就率部成功偷袭我军,并攻占了华中首府的两淮(淮安、淮阴)。

有人表示,大众不应该用张灵甫在抗战中的贡献,来抹去他是解放军的敌人这个事实。而在解放军烈士陵园赞颂、祭奠张灵甫的行为,也是不太合乎情理的。

喜欢我们的文章,记得评论、点赞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