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疗效最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在皇权专制时代皇帝是天下至高无上的主宰。古代的皇帝不像现在的国家领导人有任期限制:中国历史上的皇帝除了被人推翻之外一般都会在皇位上坐到死。新帝即位时母亲仍在世的可能有很多,不过父亲仍在世的却屈指可数,所以历史上出现过的太上皇还是比较稀罕的。中国历朝历代都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太上皇在理论上有比皇帝更尊贵的地位,不过地位尊贵可不代表实际权力就大。
我们不妨看看历朝历代的太后就能明白这点:太后作为皇帝的母亲在任何朝代都有着尊贵的地位,然而除了吕后、慈禧等几个为数不多的代表之外真正能架空皇帝的太后又有几个呢?太上皇地位尊贵确实不假,然而有权无权却不能一概而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是秦始皇嬴政,而秦始皇称帝时就追封自己的父亲秦庄襄王嬴楚为太上皇,不过这时嬴楚早就死了,所以嬴楚这个太上皇的封号是死后追封。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活着成为太上皇的其实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刘太公和之后历朝历代的太上皇有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就是他自己从未当过一天皇帝。汉朝刘氏的江山是刘邦打下来的。由于在此之前还从未有过有人活着成为太上皇的先例,所以如何处理刘太公和刘邦的父子关系是无先例可循的。事实上当时就有人认为刘太公作为刘邦的臣子就该给刘邦行君臣大礼。
这人还煞有介事地把自己的观点告诉了刘太公,结果刘太公还真就以臣子的身份跪迎刘邦。刘邦当然也觉得这事不妥,于是就册封自己的父亲为太上皇。刘太公这个太上皇是没任何政治实权的:刘太公曾为自己的大孙子、刘邦的侄子刘信讨爵位,结果刘邦的回答是:“手提三尺剑争夺天下是我”。这话言外之意是:天下是我一刀一枪拼着命打下来的,您只管安心养老就行了,最好不要插手政治。
刘太公尽管没政治实权,但在家族内部还是有话语权的。刘太公在被刘邦告诫后仍一如既往为自己的大孙子讨爵位,最后刘邦实在是拗不过自己的父亲,所以还是给侄子封了一个爵位。刘太公为大孙子讨爵位的行为纯粹是出于一个老人家关心儿孙后代的心理。实际上刘太公自己并没什么政治追求,刘邦也不可能让他掌握政治权力。在刘信封爵一事上得到满足的刘太公后来就再也不过问刘邦的用人行政事务。
刘太公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活着成为太上皇的人比起后来的太上皇们尽管在政治地位上略显尴尬,但他的晚年生活比起李渊、李隆基等人而言可算是幸福太多了。毕竟儿子是皇帝,虽不能插手政治事务,但小日子还是挺富足的。自己从没当过一天皇帝的刘太公对不像后世的太上皇们对政治权力有什么想法。然而刘太公也和现在一些退休后随子女到大城市“享福”的老年人一样很快感觉到了不适应。
刘太公从没在长安这样的大城市生活过。自从成为了太上皇以后他住的是深官大院、穿的是绫罗绸缎、吃的是山珍海味,然而日子久了之后刘太公就开始念叨起家乡的老哥们儿了。年轻的时候日子虽然过得苦一些,但大家可以常聚在一起斗斗鸡、踢踢球,日子也算其乐融融。现在自己老了,虽然是享福了,却见不着往日的老哥们儿。栎阳宫里伺候的人不少,却没一个人能和他说说话、一起玩玩啥的。
刘邦见到父亲闷闷不乐就从全国各地找来能工巧匠,在工匠胡宽的带领下仿照家乡丰邑在栎阳重建了一座新丰城。刘邦为了让父亲见到自己的老朋友就下令直接让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都迁居到栎阳陪伴自己的老父亲。晚年的刘太公在远离政治中心的情况下在一群老朋友的陪伴下逐渐恢复了年轻时的活力:斗鸡蹴鞠玩得不亦乐乎。公元前年刘太公在栎阳宫去世后埋葬在万年县(今西安临潼区)。
相比之下唐高祖李渊晚年的生活可就没那么幸福了。李渊这个太上皇不是自己想当的,而是在玄武门之变后被迫退休的。李渊自己其实还是很想继续接着当皇帝接着掌权管事的,所以李渊对自己被迫退休这件事其实是心不甘情不愿的。退位后的李渊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住在他原来的居所——太极宫。贞观三年(公元年)已当了好几年太上皇的李渊搬到了大安宫。
建于武德五年(公元年)的大安宫是当年李渊为表彰李世民的功劳而为李世民修建的。大安宫在规格和地位上都远不如太极宫,也不符合身份尊贵的太上皇的居住要求。然而这时已失去权力的李渊只能选择听从儿子的安排。尽管玄武门之变使李渊、李世民父子俩产生了心理隔阂,但李世民为向外界塑造一个仁孝之君的形象至少需要在形式上必须对父亲李渊保持尊重与关怀。
李渊搬到大安宫后李世民经常回去向父亲请安问候,不过这其中情感的成分可以说是少之又少的,这更多只是李世民出于政治目的在作秀。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李世民是在作秀呢?李世民登基后就修葺了隋朝的仁寿宫,将其更名为九成宫,用于夏季避暑。相比之下太上皇李渊居住的大安宫却十分矮小陈旧,以致于连监察御史马周也看不下去了。马周向李世民上书称这不符合”温清之礼“,希望给太上皇另辟一个住所。
然而李世民却一直没做出实际行动。九成宫建好后李世民每遇酷暑就前往这处豪华的宫殿内避暑,而把年老的父亲留在长安。很多看不下去的官员纷纷上书:”太上皇春秋已高,陛下宜朝夕视膳。今九成宫去京师三百余里,太上皇或时思念陛下,陛下何以赴之?车驾此行欲以避暑,太上皇尚留暑中,而陛下独居凉处,温清之礼窃所未安“。李世民何尝不知此举有损自己的仁君形象。
然而此时他对父亲的感情还难以做到同处一室共享天伦之乐吧?所以李世民面对官员们委婉的职责只能想尽办法回避。此时的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以前父亲李渊对自己的猜疑和反复仍耿耿于怀。李世民对李渊的请安问候更多只是例行公事,而这种刻意的冷落才反映了这时的李世民的真实心态。李渊虽是李唐王朝的开国皇帝,虽依然还是身份尊贵的太上皇,然而在失去权力后面对这样的冷遇除了默默叹息也别无他法。
李渊不仅要忍受生活上受到的冷遇,还承受着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因为他亲眼见证了李世民对李建成、李元吉后代斩草除根的行为。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李世民几乎是在第一时间把这两个兄弟的儿子们全部处死。李渊这个垂暮之年的老人不得不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二儿子杀了大儿子和三儿子,然后又把大儿子和三儿子的后代斩草除根,这对一个老人的心理冲击是不言而喻的。
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对此评价道:”是时高祖尚在帝位,而坐视其孙以反律伏诛而不能一救,高祖亦危矣!“玄武门之变后李渊的尴尬处境由此可见一般。李渊当太上皇的十年间基本相当于一个身处高级监狱的囚徒:尽管吃穿用度都很奢华,然而随时随地处于被监视的状态,有时想要出门遛个弯都不得自由。不过退位后的李渊在失落和郁闷中度过的几年太上皇生涯中还是有为数不多的几次欢乐。
贞观四年(公元年)唐军在与东突厥的战争大获全胜:连突厥的颉利可汗也成为了唐军的俘虏。消息传回长安后可谓是举国振奋,李世民在兴奋之余下令在顺天楼举行献俘仪式。太上皇李渊对此也是感慨良多:当初他在晋阳起兵时为积蓄实力不得不对突厥做出妥协。这成为了李渊一生引以为耻之事,如今突厥已灭自然也就使李渊多年的抑郁心情一扫而空。
兴奋不已的李渊召来李世民和众多亲王、公主以及十几个大臣在凌烟阁设宴庆祝。李渊在这场宴会上说道:”昔日汉高祖困白登不能报;今我子能灭突厥,吾托付得人,复何忧哉!“李渊对李世民的能力当然是心知肚明,然而由于父子之间的隔阂使他从不在公开场合称赞李世民。这句”托付得人“是李渊多年来首次在公开场合称赞李世民,在经历多年的隔阂之后李渊终于公开表达了对李世民的认可。这一夜众人饮酒至深夜,酒酣耳热之际李渊情不自禁弹起了琵琶,贵为天子的李世民则亲自为太上皇伴舞。
这件事成为了李渊、李世民父子关系的转折点:在此之前父子俩之间是隔阂大于亲情,在此之后曾在权力斗争中被掩盖的亲情似乎在一点一滴复苏。贞观六年九月李世民回到了他的出生地。故地重游的李世民回想起了少年时代的一切和父母的养育之恩。回到宫中的李世民马上去大安宫拜见了太上皇李渊,随后又在大安宫设下家宴。宴席之上长孙皇后和众多的皇子皇孙都向年迈的太上皇祝酒。
贞观八年(公元年)三月突厥使者带着礼物来长安朝贡,太上皇李渊在两仪殿设宴款待使者。在这次宴会上长孙无忌举酒祝太上皇千秋万岁,大喜过望的太上皇李渊随即赐酒给儿子李世民,李世民端过酒杯说道:”如今百姓安居乐业,四海太平。这都是遵照父亲您的旨意,不是我的功劳“。贞观九年(公元年)七月炎热的夏季跟往年一样如期降临到长安。
这次准备离开长安避暑的李世民终于邀请太上皇李渊同去九成宫避暑,然而李渊以隋文帝杨坚死于此地为由加以拒绝。恐怕李渊在与李世民冷战多年后面对儿子突如其来的热情一时还难以适应吧。贞观九年十月回到长安后的李世民就下令在长安城北面为太上皇李渊修建用于避暑的大明宫,然而就在大明宫开工兴建后不久李渊就一病不起,转过年来的五月份七十岁的李渊病逝于大安宫的垂拱前殿。
公元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首都洛阳紫微城发动神龙政变逼迫女皇武则天退位。就在李显登上皇位的第二天武则天就从迎仙宫中迁出,随后在御林军的监视下迁至上阳宫软禁。此后李显每十天会去看望母亲一次,但这更像是例行公事而非母子亲情的真实流露。看清形势的文武百官们也都不再拿已退位的女皇当回事。跟随李显去上阳宫探望武则天的大臣中甚至有人弹冠相庆。
这时的武则天对这些事都已管不了。尽管名义上她还是“则天大圣皇帝”,但已没一丝一毫的权力可言。她只能眼睁睁看着李显改弦更张:不仅恢复了唐的国号,还将郊庙、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悉数改回唐高宗时的样子。看到自己苦心经营数十年的政治制度一转眼间灰飞烟灭对武则天精神上造成的冲击比身体病痛给她造成的打击还要大得多。
神龙政变前的武则天尽管已有82岁高龄,但长期以来一直注意饮食起居的武则天保养颇为得当。据史料记载:晚年的武则天“善自粉饰。虽子孙在侧,不觉其衰老”。然而退位后的武则天迅速开始迅速衰老,以致于李显去拜见时还为母亲面容憔悴而大感吃惊。在度过郁郁寡欢的十个月后一代女皇武则天撒手西去。临终前的武则天在遗诏中宣布去掉帝号以李唐皇室媳妇的身份下葬。
公元年八月唐睿宗李旦禅位于太子李隆基后退为太上皇。其实这已不是李旦第一次让位了。公元年李旦让位给母亲武则天,公元年李旦又将储君之位让与哥哥李显。武则天时期李旦作为一个长期被支配的傀儡早就对权力没多大欲望了,所以晚年的李旦面对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的强势时又一次主动让位了。李旦的一生几度沉浮几经生死。
看似软弱的李旦也有治理国家的能力与胆识。李旦实际掌权的那短短两年里尽管没什么大的成就,不过却也使大唐王朝在经历武韦之乱后渐渐恢复了安宁。遗憾的是他有一个太过强势的母亲武则天。在武则天的长期支配下李旦成了一个清心寡欲的人。李旦只想尽可能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而对争权夺利基本上没什么兴趣。这是他能三让天下的根本原因。
李旦退位后不像李渊、武则天那样还对昔日的权力恋恋不忘。主动让位的李旦平静接受了权力的转移。李旦退位后仍掌握着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退位后的李旦每五日在太极殿接受群臣朝贺时仍自称为朕,而皇帝李隆基则只能自称为“予”。李旦晚年的太上皇生活几乎是着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的争权夺利而度过的。
公元年七月李隆基发动先天政变:率羽林军袭杀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党羽后赐死了太平公主。政变发生时太上皇李旦与宰相郭元振登上承天门避乱,在得知李隆基已扑灭太平公主的势力之后下诏宣布窦怀贞等人的罪状。此后太上皇李旦正式归政于皇帝李隆基。李旦自己则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公元年六月55岁的李旦病逝于百福殿。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带着杨国忠、杨贵妃和太子李亨等部分宗室成员仓皇出逃蜀中,事实上这一刻李隆基的政治合法性和正统性已然动摇。长期以来朝中对李隆基重用杨国忠的行为早就说敢怒不敢言,如今连大唐江山都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们对李隆基的质疑和对杨国忠的敌视已到达了临界点,而太子李亨则敏锐地意识到属于他的时代到来了,于是李亨迅速串联起反对杨国忠的势力制造了马嵬兵变。
马嵬兵变向人们清晰显示了李隆基的虚弱无能,于是人们开始在已然虚弱无力的老皇帝和年轻的太子之间选边站队。事实上马嵬兵变之后唐朝的官僚系统和军队系统已越来越倾向于李亨而非李隆基,尽管这时李亨尚未正式登基称帝,可实际上李隆基的政治生命终结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天宝十五载(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登基称帝。身在蜀中的李隆基得知此事后只能心不甘情不愿地接受此事。
李隆基退位时预留了一个后招——“四海军国事皆先取皇帝进止,仍奏朕知”。这句话就是李隆基为自己预留的后招:尽管对李亨的灵武政权予以承认,以告诉天下太上皇和皇帝和睦无间,以号召各路势力共同勤王平叛,但军国大事在优先由皇帝处理的同时仍需要奏报太上皇,同时太上皇有权颁布自己的诰书。这样一来李唐王朝两个权力中心并存的格局就以诏书形式明确化制度化。
李隆基在当了太上皇以后依旧不忘搞事情:他不断给唐肃宗李亨的新朝廷派遣官员。甚至就连宰相这一级别的官员也想安插。这其实就是想要架空唐肃宗。这时的唐肃宗可以说是两面受气:一边要被太上皇李隆基的势力所渗透,一边要应付安史之乱的危局。这种格局对统一事权以利平叛而言是不能长久维持下去的,对此李隆基给出终结这一格局的时间表”俟克复上京,朕不复事”。
李隆基这相当于是承诺等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后自己就彻底交权。等到长安、洛阳被收复以后李亨立即马不停蹄派人去蜀中迎接太上皇李隆基。这时的李隆基还能怎么办呢?如果拒绝不等于昭告天下原先太上皇和皇帝的和睦无间都是装出来的,当今皇帝自作主张继位不合礼法,这样一来身为大唐天子的李亨的合法性将受到质疑,这无疑是在变相鼓励叛军以及潜在的野心家。
在这样的局面下李隆基即使再心不甘情不愿也不得不回到李亨身边,此后的李隆基实际处于被软禁的状态。接触不到权力的李隆基就躲在后宫和宫女、梨园弟子们整天唱唱跳跳,不过唐肃宗李亨对自己这个老爹却不放心。看明白这点的宦官李辅国就变着法各种欺负李隆基:拿出了强拆的架势逼着李隆基搬家。李辅国这番派头吓得李隆基差点从马上掉下来给摔死。
李隆基身边的贴身宦官高力士看不下去就当面指责了李辅国。事后唐肃宗李亨反而夸赞李辅国懂自己的心思,而高力士则被流放到了巫州。李隆基所信任的禁军将领陈玄礼被勒令退休,李隆基同父同母的妹妹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至此李隆基身边所熟悉的人基本上都被撤换了。生命最后时刻的李隆基只身一人形影相吊。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年5月3日)78岁的太上皇李隆基驾崩。
靖康元年(年)宋徽宗赵佶在金军兵临城下之际禅位于太子赵桓。第二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开封后太上皇赵佶、皇帝赵桓都成为了金人的俘虏。赵佶在被俘后受尽了各种凌辱:先是爱妃王婉容等人被金将强行索去。抵达金国都城后又被命令与赵桓一起穿着丧服去谒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庙宇。随后金国皇帝封了赵佶一个有侮辱性的“昏德公”的头衔并将其关押于韩州(今辽宁省昌图县)。
金天会八年(宋建炎四年,年)七月金国又将赵佶、赵桓父子迁到五国城(今黑龙江省依兰县城北旧古城)软禁。沿途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随行人员不断死亡,加之押送的金国将领不断霸占女眷,所以最终到达五国城时当初被俘的后妃、宗室、百官数千人只剩下随行男女余人。宋徽宗赵佶在被囚禁了九年之后于金天会十三年(宋绍兴五年,年)四月甲子日因不堪精神折磨而死于五国城。
公元年御驾亲征的明英宗朱祁镇在土木堡之战中成为了瓦剌人的俘虏。明朝方面另立朱祁钰为帝。在随后的北京保卫战中明军战胜了瓦剌大军。瓦剌方面见朱祁镇在自己手中已没多少利用价值就将其放回明朝。朱祁镇回归后被已登上皇位的景泰帝朱祁钰尊为太上皇。朱祁钰对这位太上皇并不放心,所以朱祁镇一回来就被软禁在南宫。此后朱祁镇就在南宫度过了七年的囚徒生活。
在这七年间朱祁钰下令将南宫大门上锁灌铅,还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有时候吃穿用度不足导致太上皇的原配钱皇后不得不自己做些女红托人带出去变卖以补家用。朱祁钰为免有人联络被软禁的太上皇就下令把南宫附近的树木砍伐殆尽,从而在南宫造成使人无法藏匿的局面。太上皇朱祁镇就这样在惊恐不安之中度过了七年的软禁生涯。
景泰八年(公元年)景泰帝朱祁钰病重之际朱祁镇趁机在将领石亨、政客徐有贞、太监曹吉祥等人拥戴下发动夺门政变:这年正月十七日凌晨石亨、徐有贞率兵千人控制了长安门、东华门。一行人将南宫大门撞开后跪倒在太上皇朱祁镇面前同声高呼:“请陛下登位”。朱祁镇被搀扶着登上舆轿赶往奉天殿。在被软禁多年之后朱祁镇终于得以重新成为大明皇帝。
上面提到的唐高祖李渊、唐玄宗李隆基、明英宗朱祁镇等人都是被迫退位。其实没人愿意当这样的太上皇,因为不仅有名无实,还被当朝皇帝时时刻刻视为重点监管对象,其实处于一种被软禁的状态。事实上现任皇帝这么做也是有足够的理由的——毕竟这样的太上皇是曾当过皇帝的,如今要他去当一个无权无势的太上皇,难保心里没打算复辟的念头。明英宗朱祁镇不就玩了一出夺门之变吗?
这种太上皇其实就是享受太上皇尊荣的高级囚徒而已。历史上也有自己主动退位的太上皇。这种主动禅位的太上皇基本上都是名义上让位,但实权仍操之于手。典型的例子有宋高宗赵构、乾隆帝爱新觉罗·弘历。据《朝鲜正宗实录》记载:嘉庆继位后乾隆以太上皇身份训政并明确下旨称:”朕虽归政,大事还是我办”。乾隆可以说是一位颇为成功的太上皇:既能让自己牢牢掌握权力,又能让自己得以善终。
如果说乾隆是中国历史上颇为成功的太上皇,那么中国历史上晚景最惨的太上皇又是谁呢?这恐怕得算是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赵雍了。严格意义上赵雍并不是太上皇,因为那时还没皇帝的概念。赵雍让位后自称主父(赵武灵王这个主父的称号大致相当于后世的太上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改革奠定了赵国强大的基础,然而他晚年的传位之举却给自己给赵国埋下了祸根。
赵雍曾得到一个美人吴娃。赵雍和吴娃生下了儿子赵何。公元前年吴娃去世时求赵雍立赵何为太子。吴娃在短暂的一生里为赵雍带来了无限的快乐,但从来没有过赵武灵王一件事,这让赵雍对吴娃感到很愧疚。吴娃去世后赵雍废掉了公子章,转而改立吴娃所生的赵何为太子。公元前年赵雍传位于太子何。赵雍的本意是让赵何负责赵国的内政,而自己则专注于对外军事斗争。
赵雍让位后果然专心于军事扩张:赵惠文王元年(公元前年)赵雍向秦国施压迫使秦国宣太后任命楼缓为秦相。楼缓入秦时赵雍假装成随从人员进入秦国对沿途的风土人情细加考察。雄心勃勃的赵雍在战国后期列国恐秦的氛围下独树一帜地制定了详细的灭秦计划,然而就在他筹措满志地准备落实这一计划时他却死了。赵雍的死其实从他传位之时就埋下了伏笔。
赵雍因为宠幸吴娃而立吴娃之子为太子,而之前的太子自然不甘心自己的王位被截胡。这就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公元前年赵雍以在沙丘(在今河北广宗县)选看墓地为名让公子章与赵王何随行。一行人到达沙丘后赵王何居一宫,赵雍与公子章居一宫。公子章的手下趁机劝他先杀赵王何,再控制主父赵雍,以奉主父之命的名义称王。公子章于是借用主父赵雍的令符请赵王何到主父宫议事。
赵王何手下的大臣肥义感觉不对就让赵王何加强防卫。与此同时肥义代替赵王何先去主父宫中打探虚实,结果肥义刚到主父宫中就被早已埋伏好的公子章的人马所杀。事发后公子章的人马与赵王何控制的赵国正规军发生火并。赵章自知以自己的实力无法与掌握赵国军权的弟弟抗衡,于是逃到父亲赵雍的寝宫寻求庇护。赵雍收留了赵章并表示自己愿意出面帮赵章和弟弟赵何和解。
然而令赵雍意想不到的是赵惠文王赵何的军队直接把他的寝宫也给包围了。赵王的军队冲入主父宫中杀死了赵章及其部下。领兵的公子成和李兑在赵章死后却并不撤围,因为他们深知自己的行为已深深触怒了主父。虽然自己是为了赵国的安定而平叛,但难保将来赵雍不会找借口打击报复。赵雍如果不在了对他们而言自然最好不过,可这毕竟是前任国王且是现任国王的亲生父亲,谁也不敢承担刺杀主父的罪责。
于是他们围而,把里面的人全部赶出来,就剩下赵雍一人,内宫本无存粮,一些日常的瓜果点心没几天就被吃光了,赵雍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去掏鸟窝,但也不是每天都有小鸟和鸟蛋给他吃。最后一直围了三个月,赵雍活活饿死在沙丘宫。公子成在确定主父必死之后才打开内宫为主父收尸。赵王何对主父之事一直不问,直到公子成来报主父饿死之时才痛哭一场,然后命令厚葬、全国举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