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抱歉,长安十二时辰的元载不仅不下线, [复制链接]

1#

本文约字

阅读需要

10min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元载,简直就是搅屎棍一枚。从出场,到每一次出场,他无时不在体现自己的精明和狡猾劲儿。

除了“英雄救美”,泡四镇节度使王宗汜(历史上的王忠嗣)大将*的女儿,元载也没忘怎么巴结上官,好立下大功成为人上人。作为“京漂一族”,努力上进本来是有志青年的表现,但元载的手段真让人又恨又无力,每次都能及时地出现,给本来就身处棘地荆天的主角使绊子。更可气的是,搅屎棍元载的每次捣乱,总能成功一点点,害死一批人,惹得网友大呼:“元载夫妇到底什么时候下线?”

很抱歉,元载暂时不仅不会下线,他将来还会登顶凌云,以宰相身份俯瞰众生,熬死剧中的大部分人。大概,只有李泌例外。听到这个消息,是不是心都凉了?别急,“剧透”一下,元载后来在唐代宗朝被满门抄斩,包括妻子王韫秀和三个儿子。就这样唐代宗仍不解气,又派人到元载老家万年县*台乡,找到元载祖父母、父母的坟,挖坟、砍棺、弃柩、破庙,让他早成泉下土的祖宗都不得安宁。这么做着实显得残酷了些,但唐代宗这一操作,正是为了树立坏榜样警示天下:有像元载这样的,满门抄斩,让元载有机会降生到这个世界上祸害人的父母,当然也有原罪。再者,一个人的恩宠荣辱和祖辈也是息息相关的,他们官至宰相或是朝中贵人的时候,早已死去的父母也会受到追封和立碑建庙,在当地香火旺盛,让四邻羡慕不已,纷纷拿他举例,期待着生出这样有出息的孩子,没道理这套系统只有恩赏而没有连累。跑到他老家这么一闹,就再也不会有人以生出/培养出第二个元载为荣了。不过,大唐也不是残忍到灭绝人性的,元载有一个女儿,早年出家做了尼姑,了却了凡尘事,于是她并没有受到父母兄弟的任何牵连。咱们从头说起,看看元载的升职记,以及他到底做了哪些过分的事,导致了这场灭门之祸。1.元载升职记说起来,元载其实完全是个凤凰男。元载和周朝人是老乡,出生在在凤翔岐山,他家里很穷,爹在外当了个小官,却不善于理财,于是,唯一的出路就是读书,好有机会成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中的一个。元载读书不挑类别,家里有什么读什么,最喜欢的是道家方面的书。因为家里穷,元载每次参加乡试都要靠11路。之所以说每次,不是他考不上,而是次次都考上,却由于没人推荐,得不到提升。一直到天宝初年,(这个初年有可能是元年,也有可能是二年,所以,《长安十二时辰》的天宝三年安排他出场,恰好合适)爱好道教的唐玄宗要求选一些精通老子、庄子、文子、刘子的学者,这真是瞌睡遇上枕头,恰好对了元载的路。元载以学者的身份,被皇帝授予邠州新平尉。新平县尉,这是元载生平第一个官,虽然是个不入流的小官,在县令底下办事,但有了这个跳板,时刻准备着起跳的元载终于有了巴结各路达官贵人的基础。从此以后,元载生命里尽是贵人,或者说,每一个从他全世界路过的人,都被他一把抓住,借机升迁。第一个被元载盯上的是监察御史韦镒,监察御史的主要职责是监察百官,按行*区划分工巡视各个郡县。韦镒接到任务要去黔中选人才,走到元载所在的县,瞬间就被元载特别展现出来的才识所折服,当即带元载脱离贫困地区,成了监察部门的判官。没多久,元载就凭着自己上下打点升职了,当上了大理评事,也就是剧中的大理寺评事。这是个小官,只有从八品下,但已经比当初那个不入流的小官吏跳了两级了。当上评事后,元载的朋友圈也随之有了升级,能见到的人也更多了,此时,第二位贵人被元载瞄上——东都洛阳的留守苗晋卿。以同样的手法,元载再次被推荐,在同单位又连升两三级,成了从六品上的大理司直。以这升官速度,元载本应该很快就能在皇帝面前露脸了,不过,不巧的是,众所周知的安史之乱发生了。《长安十二时辰》中元载擅长逃难,秉持“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原则体现出来了,元载一溜烟跑到了江左避难。当然,在此地元载也没忘继续扩大朋友圈,以三寸不烂之舌,又巴结上了苏州刺史、江东采访使李希言。元载相信,这种人脉圈,尽管不能有立竿见影的好处,平时多结交一下总是没坏处的。果然,天宝十五年,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成了历史上的唐肃宗,元载的机会也就来了。唐肃宗此时站出来,局面却是很糟糕的,当时长安和洛阳两京失陷,唐玄宗出逃蜀地,整个大唐都是断井颓垣的景象。危急之下,唐肃宗也顾不得大唐选官制度了,下旨让各方官员针对认识的人才自行推荐擢用,于是,李希言当即对自己底下大才元载进行了多次提拔,一会儿当自己的副使,一会儿推荐为祠部员外郎,一会儿又上表说他适合当洪州刺史,唐肃宗都一一恩准了。也就是说,从此时起,元载这个名字至少进入了唐肃宗耳朵里。不知道安史之乱是耽误了元载,还是成就了元载。2.比李泌更后来居上元载当刺史时的*绩不明,不过,两京收复后,唐肃宗立即招他当了从五品上的度支郎中,掌管全国财赋统计和支出情况,相当于大唐王朝的会计。可想而知元载也是做了些成绩出来的。到了天子跟前,元载有了更好的表现机会,经常能揣度皇帝心意上奏,搞得唐肃宗很受用,有了国家大事方面犹豫不决的,就会叫元载来聊一聊。不用想,元载的谋略一定很符唐肃宗的心意,唐肃宗决定给元载升官,先派他出去管了几个月水路运输方面的工作,很快又拉回中央,除了原先在身上的一些度支郎、转运使等官职,又加了户部侍郎。别的不说,光户部侍郎,已经是正四品下的官职了。等于说,元载距离三品官的大唐宰相,只有两步之遥。有人疑问了,《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太子李屿对李泌那么信任,怎么当上皇帝后如此重用元载呢?在唐肃宗刚登基那几年,李泌确实回来帮忙了,*国大事几乎一把抓,唐肃宗对他也极其信任,让李泌“权逾宰相”,这就引发当时的宰相中书令崔圆和大太监李辅国的不满了,李泌怕被害,连忙收拾东西告辞,跑到衡山隐居去了。之后收复两京,元载才进入中央,所以,元载和李泌在唐肃宗朝恰好错开了。元载之所以能在朝廷这么混得开,还是靠他所结交的朋友圈,在肃宗朝,元载以敏锐的目光注意到,得罪谁都不能得罪李辅国(就是《长安十二时辰》中跟在太子身边的太监李静忠)。于是,两个别有用心的人一拍即合,反倒成了最好的朋友。等唐肃宗病重在床,朝*几乎被李辅国独揽,李辅国一连给元载加了几次官,当了首都市长(京兆尹,从三品)。李静忠不过,元载显然对此还不够满意,在唐朝,三品官员才是宰相,从三品,还差了一步呢。于是元载请辞京兆尹,两个臭味相投的人也很心意相通,李辅国识趣地马上同意,第二天就加封元载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名副其实的宰相。从天宝初年初出茅庐,到宝应元年成为宰相,元载一共花了整20年。看这个数据似乎有点慢,但中间经历了安史之乱,所有人的命格都在这里拐了弯或打了盹,20年已经很神速了。加上元载出身贫寒,20年间能爬到人臣顶峰,这是多少门户几辈子都达不到的。

话说回来,权倾朝野的李辅国为啥一直提拔元载,一来元载善于结交权贵,二来李辅国终究是个太监,只能掌管内朝,士大夫行列还需要一个人同流合污,一起前进。另外,元载也算牺牲色相。李辅国虽然是大太监,却娶了一个老婆元氏,嫁给太监当媳妇儿,自然很寂寞,于是元载经常到李府,和元夫人进行点天下莫能知的事,以此帮助失足妇女。元夫人得了好处,在李辅国面前自然也少不了元载的好话,如此一来,合作三方都很愉快。

3.膨胀斤的元载的作死之路没多久,唐肃宗病死,唐代宗即位,有拥立保护之功的李辅国权势更大了,经常在代宗面前给元载点赞上好评。元载也很争气地奉承代宗的心意,于是官越做越大,身上携带的官衔也越来越多。元载有一项技能,皇帝无论想什么,他总能说出与皇帝心意一样的主意,把唐代宗惊喜得不行,认为元载就是另一个自己。比如,唐代宗想打球了,元载第二天就提议今天天气不错,适合出去打马球。当然,这不是元载与生俱来的特异功能,而是,元载舍得花钱找皇帝身边的人打探消息。开始是李辅国,李辅国死了以后,就是其他小太监代劳了。皇帝的一举一动,一颦一叹,多看了一眼画像上的马,太监们都会快马如实汇报。所以说,信息是多么重要。唐代宗对元载的信任,用个容易理解的比喻,就像乾隆对和珅。所以,哪怕元载贪污、敛财,大建豪华别墅,家里儿子们唯一的工作任务也是搜刮和享受,代宗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单说这些,大概没法理解元载的奢华,举个例子,元载家里的婢女穿的都是能飘起来的丝绸……不知道这个小丫头穿上绫罗绸缎没有……做得太过分的时候,代宗就把元载单独召进宫私聊,劝他收敛点,语气当然也不至于严肃。于是,飘飘然的元载阅读理解也不好使了,把代宗的劝诫理解为:1.私聊,说明给自己面子;2.温和地劝谏,说明事情不严重;3.皇上离不开自己。所以总结是:不用改。元载此时内心真是膨胀斤。就这样,元载继续聚敛,代宗继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元载当宰相多年,在闭塞言路上和李林甫的路数如出一辙:让下面的人如果有事要奏,必须一级一级呈报。相当于员工发给组长,组长发给经理,经理发给总经理,总经理再发给老板,不能越级上报。这样一来,官员里如果有人想告他这个总经理,所有的举报信都会先到他那里被过滤掉。正所谓上有*策下有对策,即使元载严防死守,也总有能穿透屏障的人。对元载的检举揭发信一封封被摆到代宗面前,代宗这才终于决定下手了,元载也终于喜提如上文剧透的结局,满门抄斩,祖坟被挖。给了后世一个响雷。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元载的夫人王韫秀在历史上也是个跋扈骄纵的人,但却不是一个傻子,作为从小见证着父亲王忠嗣起高楼,又轰然倒塌的人,王韫秀的*治敏锐度比身在局中人的元载要清醒许多。在代宗劝诫元载的时,王韫秀就写了一首诗要元载收敛一些:

楚竹燕歌动画梁,更阑重换舞衣裳。

公孙开阁招嘉客,知道浮云不久长。我们家雕梁画栋,欢歌燕舞不断,宾客长期聚在家里商量国事,这已经是富贵至极了。但你得知道,身为人臣,这一切都是皇帝赐的,得罪皇帝,你就像浮云一样,不会长久的。可惜,也庆幸,元载没搭理王韫秀,最后夫妻双双赴地府,终于下线。此时是公元年,剧中大部分人包括唐玄宗父子(圣人和太子)、李林甫(林九郎)、杨玉环(严太真)、高力士(郭将*)、贺知章(何监)、永王李璘、王忠嗣(王宗汜)、崔器、许合子、吉温、陈玄礼等等都在他之前下线,甚至包括年轻的书生岑参,也在早他7年的年离世。

不过,元载走了,“李泌年”这才到来。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