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县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河北新增82例确诊49无症状轨迹公布 [复制链接]

1#

神木的历史脉络

神木,古称麟州。提到麟州,就不得不说张说。张说(—)字道济,一字说之。唐开元杰出的诗人,《千家诗》收有其名作《幽州夜饮》: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一、张说其人

张说,字道济、说之,河南洛阳人

张说,字道济、说之,河南洛阳人,生于唐高宗李治乾封二年(),卒于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八年(),在世64岁。他文武全才,谋事周全缜密,做事干练稳当,深得皇上喜好,为朝廷重臣,官至宰相。由于他能力超强,又深得皇帝信任,与同僚相处很强势,难免引来非议,曾两度被贬。

武则天当了皇帝后,策贤良方正,张说对武则天的提问回答得很好,深得武则天的赞美得乙等,授校书郎,算是初入仕途。张说善于言辞,每遇朝廷议事,都会积极发表自己观点。曾在武则天当皇帝时就几次上疏劝解,或发表自己的主张。中宗时任工部、兵部二侍郎(正四品下),兼修文馆学士。睿宗时,提拔为中书侍郎(正三品),兼雍州长史。

谯王东都案涉及数百人,很复杂,案子久拖不决,朝廷派张说查案,他很快查结。睿宗认为他不枉直,不漏恶,大加奖赏。玄宗李隆基为太子时,张说做侍读,效果很好,进中书门下平章事,劝睿宗以太子隆基监国。李隆基做皇帝后,任张说为中书令(即宰相),封燕国公,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

张说向与姚远崇不平,被罢相,作了相州刺史、河北道按察使。因坐累徙岳州,迁荆州长史,检校并州长史,兼天兵*大使,修国史。开元八年(),朔方*大使王晙讨罚河曲降虏,在中受降城诱杀突厥部跃跌部及仆固都督等八百余人,后又杀阿布思等千余人,于是九姓铁勒同罗、拔曳固等震惧动摇,有反唐迹象。处理此事很棘手,人们都很害怕。张说冒着生命危险,仅带二十轻骑,深入突厥营地住下,召见酋豪安慰,平稳解决了事件。后王晙讨伐兰池叛胡康待宾,朝廷任张说相闻经略。帮助王晙平息了康待宾之乱,奏置麟州以安羌众。随后召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复任宰相。九年(),诏为朔方节度大使,亲入前线,指挥作战。正遇上庆州降胡康愿子反,张说进讨,平息,进中书令。后又为尚书右丞相兼中书令,再次行使宰相职权。后因与一些大臣不和,做事专断,压制不同意见,庇护下属招赂,被人揭发受审,停相职,在集贤院专修国史。开元十七年()复为右丞相,迁左丞相,授开封府仪同三司。开元十八年()卒,赠太师,谥文贞。

张说一生从*,历武则天、中宗、殤帝、睿宗、玄宗五朝,尤其在玄宗朝功绩最为突出,朝中重大事件处置都有他的功劳,重要文件起草拟定,多出自其手。以至遭到奸人忌妒,两次罢相而不怠,世称贤相。

二、康待宾之乱

唐初的民族冲突,主要来自北方的突厥部落。为安置突厥降户,唐高宗李治调露元年(),在灵、夏南境置鲁、丽、含、塞、依、契六州,以唐人为刺史,史称六胡州。显然,六胡州民户主要是突厥降户。原来河套以南的所谓“河南”地,是北方游牧民族与农耕的汉族交错杂居地区。北周时,突厥兴起,故河南之地多有番胡部落。唐朝建立后,于太宗贞观四年()灭突厥,其部降唐者计十万余众,被安置在河南地。贞观十年()又有突厥首领阿史那社尔被漠北薛延陀击败,又有万余突厥降户被安置在灵州之北的河南地。为加强对河南地区突厥降户的统治,使之纳税服役,补充兵卒马匹,这就是唐朝设置六胡州的根本所在。

由于唐王朝对六胡州突厥降户采取了解散部落、使民为编氓、以唐人为刺史等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策,开元九年()四月,六胡州(时为兰池都督府)爆发了以康待宾为首的反唐事件,史称“康待宾之乱”。很快康待宾等就攻占了兰池都督府所属之长泉县,接着攻占了六胡州。康待宾占据六胡州后,势力大振,有众七万,且与居于夏州一带的*项族联合,进攻夏州。朝廷对此甚为恐慌,急命朔方大总管王晙、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合力讨伐,并以太仆卿王毛仲为朔方道防御大使,与王晙及天兵*节度大使张说相知讨伐康待宾。发陇右诸*马骑掩其南,征河东九姓马骑袭其北,三城(河北三受降城)士卒截其后,六郡骁雄击其前,四面齐驱,万全推进。还许诺将士:凡生擒、斩获康待宾人等者、奋勇杀敌者、斩获众多者均予升官重奖。

五月底六月初,康待宾联合夏州*项,进攻胜州的银城(今神木城南*石头地)、连谷(今神木城北*羊城),并占据了粮仓。张说领步骑万人出合河关(今山西兴县西)掩击,大败康待宾。追至连谷西北的骆驼堰。这时,康待宾与*项*联盟关系破裂,并相互厮杀。康待宾向西败走铁建山。张说乘机招降*项,“使复其居业”①,讨击使阿史那献认为*项反复不定,不如与突厥一并杀掉。张说认为:“王者之师,当伐叛柔服,岂可杀已降邪?”②不但没杀*项,反而奏请朝廷,在连谷与银城之间创置麟州,“以镇抚*项余众”。③

康待宾被张说击败后,势力大衰。七月,被王晙最终击败,杀一万五千人,生擒康待宾,被押送至京师长安,“集四夷酋长,腰斩康待宾于西市。”④康待宾被斩,六胡州大的战争已平息,但仍有康待宾部分残余,隐藏在山谷、沙薮之间继续战斗,其中最强劲的一支是康愿子所属部队。

八月,康愿子自立为可汗,谋掠监牧马,西涉河出塞。唐朝命张说围剿。此时,王晙因讨伐康待宾期间与郭知运不和误事,被贬为梓州刺史。张说因处置*项降户有功,指挥作战有方,升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兼朔方*节度使,全权处置单于都护府、夏盐等六州、定远丰安二*和*河以北的三受降城**事务。张说围剿康愿子,于开元十年()九月大获全胜。生擒康愿子,又追其家属及余部于木盘山,俘男女三千人。康愿子及其家属被押送至京师长安斩首,突厥降户五万余口被迁徙至许(河南许昌)、汝(河南临汝)、唐(河南泌阳)、邓(河南邓县)、仙(河南武阳西北)、豫(河南汝南)等州,使*河以南、朔方一带原六胡州突厥部落居地空无人烟。康待宾之乱彻底平息。

三、麟州创建

如何处置战俘,朝廷大臣有两种意见。一些人认为*项反复无常,主张将其全部杀戮。张说觉得如果将其全行杀光,有违天道(见《旧唐书》,原文:先王之道,推亡固存,如尽诛之,是逆天道也),奏请在银城与连谷之间设置麟州,以便安顿*项降部。最终,唐玄宗李隆基采纳了张说的建议,于开元十二年()始设麟州,领新秦、连谷、银城三县。

平叛康待宾,创建麟州,是张说一生中的重大事功,《旧唐书·张说传》有详细的记载,其他介绍张说的文献资料,也多会对此予以提及。但在神木方面,有关张说我们却了解的甚少。前一阶段,笔者看到“榆林之父——余子俊”的宣传,心想如要为麟州寻找确立类似一位奠基开创式的人物,那么自然非张说而莫属了。尽管以后麟州几废几复,但这个名称却到现在仍有沿用,其治所新秦(今杨家城)也一直没有远离后来这方土地上的*治中心。

麟州创置与康待宾之乱和张说为安置*项降户奏请朝有直接关系。关于麟州创置的时间,一说是开元十二年(),一说为天宝元年(),其实开元十二年创置麟州是可靠的。《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开元九年()七月条载:“秋七月,乙酉,王晙大破康待宾,生擒之,杀叛胡万五千人。辛酉,集四夷酋长,腰斩康待宾于西市”。“先是,叛胡潜与*项通谋,攻银城、连谷,其据仓庾,张说将步骑万人出合河关掩击,大破之。追至骆驼堰,*项乃更与胡战,胡众溃,西走铁建山。说安集*项,使复居业。讨击使阿史那献以*项翻覆,请并诛之,说曰:王者之师,当阀叛柔服,岂可杀已降邪?因奏置麟州,以镇抚*项余众。

”九月条载:“康待宾之反也,诏郭知运与王晙相知讨之;晙上言,朔方兵自有余力,请敕知运还本*。未报,知运已至,由是与晙不协。晙所招降者,知运复纵兵击之;虏以晙为卖已,由是复叛。上以晙不能遂定群胡,丙午,贬晙为梓州刺史。……“癸亥,以张说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十月条载:“冬,十月,河西、陇右节度大使郭知运卒。”由此看,开元九年()七、八、九、十的四个月间。三个平康待宾之乱中主要人物王晙被贬,郭知运去世,唯独张说被提为宰相职。可见玄宗对张说是十分赞赏的,他奏请朝廷创置麟州、镇抚*项余众的建议得到批准已是早晚的事情。那么这个奏请张说是什么时间提出的?由以上引文分析,应在开元九年()八月。

张说奏请设置麟州的主要理由,就是安置夏州随康待宾反唐的那些降户。也就是说麟州创建安置的主要是*项人,而不是开元十年()被张说讨平的康愿子部下突厥降户。随康愿子反唐的突厥降户有五万多口,先被强制迁徙在内地,许、汝、唐、邓、仙、豫等州,开元二十六年()唐朝又将这批残胡迁回六胡州,设宥州以统之,以后再没有发生突厥降户谋反的事。可以看出,这批突厥降户没有被安置在麟州。

《资治通鉴》和《宋史·张说传》没有记载麟州创制的具体时间,但《新唐书》卷三十七《地理志》载:“麟州新秦郡,下都督府。开元十二年析胜州之连谷、银城置,十四年废,天宝元年复置。户二千四百二十八,口万九百三。县三。新秦,中。开元二年置,七年又置铁麟县,十四年州废,皆省。天宝元年复置新秦。连谷,中下。贞观八年以隋连谷戍置。银城,中下。贞观二年置,四年隶银州,八年隶胜州。”由此可见,麟州创置得到朝廷批准,在开元十二年(),天宝元年()是复置,不应当作创置时间看待。

吴镇峰年出版其所著《陕西地理沿革》,对麟州所属三县治和神木寨作了具体考究,值得参考。他说:银城县故城在神木县南四十里。北魏太和八年()在今甘泉西北设立石门县,西魏废帝时改名银城县,北周保定二年()迁到石龟镇。隋大业末年县废。唐贞观二年()复置,宋*和四年并入新秦县。《明一统志》载:“今*家石头东里许,有古城一座,无知名者,疑即此。”⑤*家石头,今名*石头地,在神木城南四十里,窟野河东岸,原属栏杆堡公社,后属神木镇,今属迎宾路街道。

连谷县故城在神木县北,隋文帝时设连谷镇,炀帝改为连谷戍,大业十三年()废。唐贞观八年()在废戍城设立连谷县,开元九年()并州刺史张说出合河关,大败*项*于银城、连谷。宋*和四年()并入新秦县。《元和郡县志》载:“连谷县,南至麟州四十里”。《延安府成》载:“连谷故城,在神木县北七十里。”《神木县志》载:“*羊城,在县东北杨家城北边墙外二十里,距县城五十里。俗传杨继业妻折氏居此,故又谓王娘城,即隋连谷镇,唐连谷县。”⑥*羊城,在神木县北五、六十里的窟野河东岸,原属永兴公社,今属店塔镇。

新秦县故城,在神木县北。唐开元二年()分胜州设立新秦县,兼设麟州(按:说麟州建于开元二年(),未见其他史料记载,暂不采信),十四年辙银麟州,新秦县改属胜州。天宝元年()复设麟州,不久改为新秦郡,乾元元年()复改麟州。宋乾德初,将麟州迁到吴儿堡。金皇统八年()被西夏占据,州县傎废。⑦《通志》载:“汉徙贫人于关以西及朔方以南,谓之新秦中。”《元和郡县志》载:“:……天宝初,王忠嗣奏割胜州连谷、银城两县置麟州,东北至胜州四百里,西南至银州(今为脂县境)三百里,治新秦。”《明一统志》载:“麟州城,在神木北四十里。”《神木县志》载:麟州城,一名杨家城,以州刺史杨宏信,长子重勋(按:应为次子),孙光世守麟州,驻扎此城,次子继业(按:应为长子),孙延昭皆以武力雄其一方,因而得名。在县东北三十里,即秦之新秦,汉之新秦中,唐天宝元年置守,升为建宁*,改镇西*。杨家城,在神木县北三十里,地处窟野河与长城之间,原属永兴公社,今属店塔镇。

神木寨,故址在神木县东三里龙眼山后。宋代设置神木寨,属银城县。金时银城县被西夏占据,唯存神木一寨。贞元年间拨属葭州。正大三年()设立神木县。元初于此置设云州,至元六年()撤销云州。明洪武初年撤销神木县,十三年()十一月复设,正统八年()迁到今神木县城。⑧道光《神木县志》载:“英宗正统五年(),徙神木县治于杨家城。御史王翱巡边,奏县塞居山顶不便,宜移置平川。八年()移川口。”可见,明代神木县城迁入今址前曾在杨家城驻署三年,正统八年()是由杨家城迁到今址的。

由上可知,麟州城(今杨家城)自唐开元八年()八月张说向朝廷奏请,十二年()正式创置,至明正统八年()作为神木县城迁入今址,断续存在了七百多年。若以秦之新秦、汉之新秦中算起,则有两千二百多年。

注释:

①②③④《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二。

⑤⑥⑦⑧吴镇锋著《陕西地理沿革》。

-END-

来源:白杨说史神木自由飞翔户外

编辑整理:康飞

提建议、投稿爆料、广告合作加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